续 中国人民大学 (1949 至 1970)
1949年12月16日, 是刘少奇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上建议, 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的 《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 1950年2月19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得以通过, 即: 任命 吴玉章 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胡锡奎、 成仿吾 为副校长。 同年11月12日, 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党组, 胡锡奎 任党组书记。 随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前进, 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中国人民大学自 1950年 命名组建以来的历史大体可分为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50年至1952年) 是初创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除认真组织好教学外, 还积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制定教学计划和各种规章制度、组建教研室、培养师资、进行科学研究、开展政治思教育工作、组织全体人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直到1952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初具规模,设有9个系、38个教研室、1个编译室,此外还有专修科、预科、马列主义研究班、 研究生班、 马列主义夜大学、 夜校、 函授专修班 和附设 工农速成中学, 且 3年内 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2318人。
第二阶段 (1953年至1965年) 是曲折前进时期, 因1953年,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中国人民大学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对办学任务和学科专业进行调整, 开辟了一条培养新型工农知识分子的道路。 以 1956年为例, 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基本成型, 发展成为一所, 以培养马列主义师资和财经、政法干部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1957年以后, 中国人民大学的系科设置有了调整, 其结果以 1965年底 为例, 全校共有 1个学院、 12个系、 3个研究所、 1个研究室。 设有 19个专业。 从建校到 1965年15年间, 中国人民大学共接收过 24个国家和地区的 400多名 留学生, 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 65870 名, 取得科研成果 2397 项。
第三阶段 (1966年至1976年) 是 "文革" 动乱时期。 1966年开始的 "文革" 给中国人民大学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大批干部、 教师遭到批斗, 各级党政组织陷于瘫痪, 全部教学、 科研工作被迫停止。 1970年10月, 北京市革命委员会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停办; 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 具有30多年光辉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大学被解散了。
中国人民大学 (1977 至 今)
第四阶段 (1977年 迄今) 是改革开放振兴时期; 1977年9月, 邓小平提出: "人民大学是要办的, 主要培养财贸、 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 1978年3月, 中共中央指定 成仿吾、 郭影秋 负责筹备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 同年7月7日, 国务院在国发 [1978] 129号文件中 重申: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大学。 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对于加强马列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人才、 经济管理人才和高等学校政治课师资的培养工作, 都具有重要作用; 当年7月29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任命 成仿吾 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校长, 郭影秋 为党委第二书记、 第一副校长。
Sunday, January 25,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