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中旬, 林彪 在哈尔滨主持东北局会议, 讨论今后作战问题。 并于4月18日 将结果报告 毛泽东 等, 认为 "对作战的根本意见" 是打长春, 计划从5月中旬开始, 采取攻城打援手段, 进行长春战役, 先扫清长春外围之敌, "进行攻城作业和各种攻城准备", "极力吸引沈阳敌人北上增援。 如敌增援, 则主力南下, 在四平附近野战中展开大规模的反击, 歼灭敌人; 如敌不增援, 则我军即对长春发动全面总攻, 计划在十天 半月左右的时间内 全部结束战斗。"
但东北野战军于 1948年5月外围战 失利后, 林彪 认为, 长春守军的战斗力和防御攻势, 都比原来估计的要强, 夺取条件还不成熟。 因此于5月29日致电军委: "我们建议改变硬攻长春的决心。" 6月5日, 未等军委回电, 他又提出东北野战军三个行动方案, 认为目前即使正式进攻长春, "成功的可能较少, 不成功的可能则较多", 最可行的是 "对长春采取较长的围城打援 然后攻城的办法。 时间准备两个月到四个月。… 这一行动 除多费去几个月的时间以外, 没有其他坏处, 但能有把握的歼灭敌人和拿下长春"。 毛泽东于6月7日复电基本同意 林彪 的方案, 并要求 "精心组织这次战役"。
但到1948年9月12日, 长春被围困了半年后依然没有攻下来。 出现了东北野战军 70余万大军 被 10万国民党军 牵制于长春地区, 同守军对峙的僵局, 攻撤两难。 蒋介石用一座孤城 "钳制共军大批主力南下" 的企图竟得以实现。
内幕: 当年毛泽东强令林彪提前入关 (长篇连载)
毛泽东吃着碗里, 看着锅里;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一个有5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 毛泽东在滹沱河边散步。 太阳通红, 河水清亮,就像毛泽东的心情和思绪。 井冈山 → 瑞金 → 延安 → 西柏坡, 在毛泽东踏动历史的足音中, 中国革命正在硝烟中隆隆驰向下一个停靠点; 不, 那已经不是停靠点, 而是定都北平。
全国各战场的胜利, 特别是辽沈大捷, 使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国民党军队已由内战初始的 430万 人下降到 290万 人, 解放军则由 120余万 人增至 300万, 翻了一番还多。 而比数量更重要的, 是质量、 士气和人心。
1948年11月14日, 毛泽东在 《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 一文中断言: “原来预计, 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 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 便可以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 现在看来, 只需从现时起, 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 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 从根本上打倒了。” 而两个月前 (1948年9月7日), 即辽沈战役即将发起前五天, 毛泽东在给 “林罗刘” 的电报中说: “我们准备五年左右 (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 根本上打倒国民党, 这是具有可能性的。” 一个辽沈战役, 把5年打成3年。 问题是下一步挪动哪个棋子? 西北、 中原、 华东、 东北, 毛泽东高屋建瓴的目光通览周边战场, 一次次地凝望东北时, 他关注的是华北, 是平津。
Sunday, January 4,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