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 履历 (其二)
1945年, 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 任校长; 1947年, 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 1952年, 在美国, 与人创办 《天风》 杂志; 1966年, 定居台湾; 1967年, 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 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 在香港逝世。
林语堂 与 其人文社会科学的形式化 (其三)
林语堂的数字化系统, 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 他还给出具体的个例, 如下:
莎士比亚 R = 4, D = 4, H = 3, S = 4; 即: 莎翁的 P = (4,4,3,4);
雪莱 (1,4,1,4); 李白 (1,3,2,4); 杜甫 (3,3,2,4); 苏东坡 (3,2,4,3)。
《生活的艺术》 语录摘选 (二)
艺术, 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 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 死气沉沉的思想, 和不自然的生活, 下的一种警告。 它教我们, 在矫饰的世界里, 保持着朴实真挚。
如果我们, 在世界里有了知识, 而不能了解; 有了批评, 而不能欣赏; 有了美, 而没有爱; 有了真理, 而缺少热情; 有了公义, 而缺乏慈悲; 有了礼貌, 而一无温暖的心。 这种世界, 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
一个女子, 最美丽的时候, 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 最恳切, 最庄严的时候, 是在她怀抱婴儿, 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 最快乐的时候, 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 是在拥抱一个婴儿, 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
人生真是一场梦。 人类活像一个旅客, 乘在船上, 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 在某一地方上船, 在另一个地方上岸, 好让给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人生是残酷的。 一个有着热烈的、 慷慨的、 天性多情的人, 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 那些天性慷慨的人, 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 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 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 而走了失着。 . . . 人生是严酷的, 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 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 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凡是谈到真理的人, 都反而损害了它; 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 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 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 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 都反而杀害了它: 而凡是自称为了信仰它的人, 都埋葬了它。 所以一个真理, 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 它已死了三次, 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Friday, January 23,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