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30, 2008

误会与不满 ( “随邓小平首访美国” 之六 )

新华分社办公室有消息,美国乔治敦大学战略国际中心主任雷·克莱因在新加坡作报告,称中国应 恢复文明的行为准则 宣布对台湾不使用武力,称台湾是美国的 盟国,在台湾问题上指责北京 公然干涉美国的内政。似乎此人有来头,其讲话影响美国之视听与国策。(1980) 1129日,我赶写了一篇评论,指出 堂堂美国战略家竟然弄不清谁干涉了谁的内政 似乎把人们带到了弱肉强食的时代 实在使美国丢丑 文章由总社给发,迅速引起反响。 美国一些大报纸转载,如:《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旧金山纪事报》,大多援引发表的原话。《旧金山纪事报》的一名记者给我打电话:看了你写的文章,一口气读完了!祝贺你!你一来就出名了!里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理查德·艾伦发出通报,指出克莱因说的话不代表里根政府,并告诫白宫的顾问不得在外边胡说。克莱因本来可以当大官,但捅了这个娄子,官也丢了。很快,艾伦专门派人来核实,问我是否看到了他们的通报,声明不想引起中国的误会。

1981年,美国新闻处组织了一次访问美国海、陆、空军基地的记者团,我被邀请参加。我们一行不仅观看美国的多种军事装备和演习,且登上军舰和飞机,与许多军官、士兵交谈。里根正式上台后,还是出现逆转。试举一例,因听说台湾高级代表蒋彦士收到请帖预计会出席里根总统就职典礼,贵宾席上有出现 两个中国的状况,焦急之下,找了与里根班子根底不浅的美国保守派作家罗伯特·诺瓦克,他是我往来较多的一个朋友。我对他说:该问题严重,它有可能破坏中美关系之根基,会引发难以预测的局面。当天晚上,他告诉我:该问题已妥善处理,无需忧虑。届时,在就职典礼上,在华盛顿的蒋彦士 称病住院,缺席典礼。美国安全事务助理理查德·艾伦向我走来,悄悄地问:看到蒋彦士了吗?自里根上台,虽然中美关系紧张,但还算平稳。不过,美国新闻媒体仍有指责诋毁中国之事出现,大多是对美国国务院的对华政策不满。

Sunday, June 29, 2008

北京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史 ( 连载之二十 )

1958年,在北京大学教授张世龙领导下,包括王选(当时还是学生)在内的北大师生与空军合作,自行设计研制了数字电子计算机“北京一号”,并交付空军使用。为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到北京大学北阁“北京一号”机房参观了该台机器。同一时期(1958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在计算机系(‘哈军工’解散后成为‘国防科大’一部分)慈云桂教授和海军系柳克俊的领导下,与海军合作自行设计的“901 计算机交付海军使用。在901机之后,在哈军工海军系康继昌的领导下,与空军合作自行设计的“东风113 空军“机载”计算机交付空军使用。随后,1961年,柳克俊领衔研制的国产晶体管军用计算机,交付海军使用。另一方面,195898日,慈云桂所带领的研究小组,研制成功(代号901的)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每秒2千次。1962年,慈云桂的弟子周兴铭,研制成功用于鱼雷快艇上的,数字式指挥仪,即:901晶体管计算机样机。1964年,该小组自行设计晶体管计算机441B机(浮点40二进制位,每秒8千次),且研制成功,骨干有康鹏等人。1965年,441B机改进为每秒2万次。

19585月,中科院计算所计算机系统结构设计小组, 有了第一个正式设计任务,即:为国防部门的导弹防御系统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该设计工作由北大张世龙和第二任小组负责人(余承宣)加上六名数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其中有周巢尘、沈绪榜等)来完成。此后,当年的这六位学生,他们之中先后有三位从不同单位被选为中科院院士,其专业含括不同领域,比如:软件、航天、系统结构。

Saturday, June 21, 2008

小悟有三

余闻处寂则聪,居暗自明。曲繁多噪,显至匪察。是故急功建业,善言常充耳不闻。闲来无求,情理皆举目共洽。

余闻浊富之人,多有惮忌。清贫之士,常系情丝。是故珠被锦帐,覆子午惊梦。糠枕芦席,托长夜孤思。

余闻鸿雁迁飞,偶遭风暴而折翅。麋鹿逐雨,竞入湍流而轻生。是故陋室残扉家中,总生忠耿之烈。草茎杂木园里,遍藏孝恪之魂。

Tuesday, June 10, 2008

北京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史

很久没有到这里浏览了。
谢谢孙踊有心找到了这篇文章。尤其有关家父的一些报道,虽然已知,但仍觉感动。

文章中提及的北大数学系董铁宝先生,家居燕东园,与我家距离不足百米。
董先生有两子,次子比我年长几岁。文革初无事,他常常带着我们玩儿,也听过董先生珍藏的古典音乐唱片。
不辛的是董先生文革开始不久即离开人世。家父为此痛心不已,但当时自身难保,已经没有任何说话的份儿了。

董家儿子因是在美国出生,70年代末即赴美。现在也不知定居在何处?

转眼之间,世事纷扰,一晃40年去亦。

补遗 ( “私人试验室爆炸造成多人伤亡” )

洋教头的口头禅:“Why speaks the bloody obvious?”

当年,端着“铁饭碗”作专利局书记小职员的爱因斯坦,不务正业,用花粉在一盆水里的(现今被称作)“布朗运动”的现象,试图揭示现代物理学的高深理论,投稿著名的欧洲物理学刊物,无人能读得懂今儿物理天才的大作,编辑部里的办事员只好请教欧洲的物理权威,该权威不愧是能赏识“千里马”的“伯乐”,立刻找来欧洲的数学权威给其仅作文字符号上的韵(润)色而给予发表。

忽然之间,现代物理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只是日本人在二战结束时,受了点委屈。美国人不甘落后,用重金挖走世界物理学界的新泰斗,养在其最高学府,配其予最精良的数学家队伍,可惜泰斗不争气,水土不服,没(再)有佳作问世。

无怪乎,一波兰人(博士后)教导新加盟的(博士)教职员:你的博士论文之功劳,不能算是你的,而应该算是你的博导;你是否真有本事,得看你得博士之后,懂吗?

“短平快” 与私人试验室 ( 集6 )

本人欲筹建一私人试验室!需要点资金,仅利用私人业余时间与节假日等,赚点小钱,本人学的是有机合成。在一家化学专业网吧里,类似的帖子层出不穷。某些试验成果,比如 IT、物理电路、化学等领域的试验成果,能够带来短期内的经济变现。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在读” 研究生赵蕾对《新世纪周刊》如是说,且经常耳闻有人私下设试验室,做些“短平快”的试验,将试验成果销售给一些小厂,助其研发新的化工产品。这些私人试验室,规模不大,常常缺乏严格的选址,也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隐患很大。北京化工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指出;比如,很多在读研究生、博士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技能,为了加入向钱看的浪潮,他们不满足在学校实验室进行“纯” 学术性的实验操作,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设立自己的私人试验室。那教师还指出,目前,中国类似的现象普遍,问题接踵而来。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都有严格的监管,设立时也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包括对实验室安全设备、硬件能力和实验员操作水平以及紧急避险能力的测试,而这些,在私人试验室那里,几乎难以兑现 私人建试验室,无论哪个领域,其便捷的办法是通过网络相关论坛、QQ 群来彼此联系,购买或交换试验器材。另一方面, 试验室选址常常选用普通民房,一旦出事,必是惨剧;化学试验室是存在有爆炸可能的,且强酸也属危险化学品。北京大学一位要求匿名的化学 讲师对《新世纪周刊》坦言。有些私人试验室与有关厂家之关系存在问题,厂家是利益诉求第一,催促早出成果,顾不上督促私人试验室的安全防范工作。有些厂子,在与私人试验室签合同时,也忽略了在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时其责任认定与承担。那个化学讲师不得不提醒道。上海交通大学高分子研究专业的王姓老师则说,私人试验室散落各处,要想真正监管,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城市管理的多个部门来协同合作。现在,无辜受害者程氏一家人想找到房东郁某。我们不会去找李博士,他的家穷,我们只好找房东索赔。不难想象,如果不是房东把房子出租给他人做那该死的试验室,我们家一老一小是不会丧命的,我二弟也不会受重伤。而在神志清醒时,李某会对日夜服侍在旁的哥哥说:我只想活下去。

(完)

Monday, June 9, 2008

北京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史 ( 连载之十九 )

(附补4:对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是二机部负责,而对导弹的研制是国防部五院(后来的七机部)负责。中科院为了落实 两弹一星的研制任务,分为两个口:其一,是计划局,承担管理不属国防任务的单位;其二,是新技术局,承担管理国防任务的单位。参加 两弹一星研制任务的科学研究人员占全中科院科研人员的23。钱学森任科学院新成立的力学所所长以后,迅速聚集好多优秀科学家。在中关村建起力学所大楼。因为空气动力学需要做风洞试验,中央拨出500吨钢板供力学所建风洞。当时,陈赓大将担任哈军工院长,专门向钱学森请教关于导弹问题。钱学森说:“我是要建议我们国家搞导弹,这是很重要的军事武器,将来一定要大发展!”该建议送到中央以后,周总理很重视。当即,彭德怀(国防部长)和周总理让钱邀请在京的几位元帅,对钱搞导弹的建议进行讨论。周总理请元帅们提意见,所有参加讨论的元帅都赞成。很快,中央决定要搞导弹。之后,在国防部下成立第五院,把钱调去当国防部五院院长。另,组织工作由总参通讯部部长王诤同志(副院长)和刘有光(政委)负责。

因中央决定由国防部五院负责研制导弹,且从各方面调人,主要是从科学院调,许多重要研制任务仍要科学院来承担。当时,导弹研制是按照中央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办。一方面尽可能争取得到苏联的一些援助,另一方面,立脚点还是自己干。那时,搞导弹是以五院为主负责研制,他们建立了若干相应的研制机构;当时,张劲夫建议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中科院参与五院搞;另一方面,科学院自己也搞;科学院搞探路工作,先走一步,为五院服务;该建议聂帅同意了。科学院才开始搞导弹研究,因为(当时)人才主要的是在科学院,除了被调走的(一些骨干)去了五院的以外,科学院有许多研究所,综合能力应当是不错的。因此,决定搞导弹是两条腿:一个是五院,那是主管部门干预下专门设立的机构,国家大力支持;一个是科学院,搞研究,搞探索工作,是其试验基地。)

Sunday, June 8, 2008

观察卡特及其他 ( “随邓小平首访美国” 之五 )

白宫的两任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成为好友。另外,国务院重要官员沃尔福威茨,还有威信高的议员亨利·杰克逊,成为经常互邀到家里做客的对象。每次人数不多,在一起谈得深入、透彻。

有一次,布热津斯基在分社的客厅里,悄悄对说:你知道吗?在中美建交这个问题上,我是费尽了心思。当时在美国是有不少人反对。我用了点诀窍:在某一种情况下投票是不需要议会通过的,不经过投票由总统就决定了。说完他哈哈大笑。

1980年,美国有一次会议,讨论给中国最惠国待遇的问题。我作为记者旁听,杰克逊极力争取,决议终于通过。杰克逊竟然高兴地站起来向朝着我的方向挥手,他脸上的兴奋劲,让我深受感动。著名的《华盛顿邮报》女老板凯瑟琳·格雷厄姆与我的夫人钱行更是深交,如一家里的姐妹。去她家做客参加大型酒会,除了邀请我们,还有参议员、政界要员,且介绍与我们认识、交谈。通过诸如此类的社交活动,渐渐地觉得我们进入了美国的政治圈,感觉这类社交活动对我们的工作是有益的。

由于中美刚建交,觉得卡特总统对中国记者的工作十分重视与支持,给我们的工作提供许多便利,比如,我感到去白宫采访所受的待遇,与其他美国记者相同;具体地说,参加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举行的吹风会,随卡特总统的专机出访等等。我觉得可随时与白宫新闻官接触、交谈或共同进餐。

1980年,里根当选总统,尚未就职。我感觉到美国的顾问们认为扭转尼克松对华政策时机已到。

Saturday, June 7, 2008

北京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史 ( 连载之十八 )

对于104机研发的两套班子来说,其代表人物分别是金怡濂和高兆庆。金怡濂院士早年被选派赴苏学习计算机技术,回国后参加104机的研制。之后,他提出双机并行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首次在中国大型计算机系统中采用双机并行处理技术,且获成功。据高兆庆回忆,195710月,二机部十局科技处处长王正找到738厂(总工程师)高兆庆,说:“要搞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机)运算弹道火箭,有没有兴趣?” 为此,高兆庆翻阅(大量)国外资料,发现1956年日本富士通集团生产,日本第一台计算机,理应出自其“交换机” 厂。深受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而如法炮制。究其根源,是日制计算机与交换机之生产工艺相当相近而已。

阎沛霖着手仿制苏联的M-3БЗСM计算机,通过通力合作,先后于 1958年和1959年成功地制成了全部基于电子管的我国第一台103“小型” 通用数字计算机,和第一台104“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从1959年开始,阎沛霖主持中科院计算所。夏培肃在1956年初步完成了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机)的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同时还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1957年,中科院计算所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系统结构设计小组。20世纪5070年代,该组承担具有代表性的计算机之系统结构设计任务;比如,119机、109乙机、109丙机、757机、717机,等等;该组成员多数由年轻的数学专业毕业生组成,第一任小组负责人是国际网络权威闵乃大教授。

Friday, June 6, 2008

楼上的 “试 (实) 验室” (集5)

200711月,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博士生”李某看中了那么一块地方;或许,是一个适宜开 化工试验室的地方:偏远、人口相对少,且房租便宜。卢某和李某是大学本科的同班同学,学的是 “化学工程” 。李的老家在安徽潜山县,自小丧父。母亲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大哥因贫还没对象,李从小学习刻苦,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卢的老家在山东,父母老弱,她和弟弟大学毕业后家无余钱,且弟弟的大学费用还是借来的。2000年毕业后,李高分考取南京理工大学的公费硕士生,改修“应用化学”,主攻“药物中间体”方向。2003年,李“硕士”毕业,而进入丽珠集团在常州的康丽制药有限公司。2005年春,他考取南京理工大学的公费“博士”研究生,仍主攻“药物中间体”。读博期间,李某想改变贫窘的念头强烈,于是,李决定开那间 私人试验室


试验室爆炸那晚,李正和一位助手在做试验。李的项目是 药物中间体。其试验室,是一个化工小作坊:买来酸、碱、有机溶剂等原料,制成药物中间体,再转卖给一些制药厂。据了解,99% 药物中间体卖给医用的西药厂,1%卖给农药厂。最关键的是其中的技术。一位曾辅助李做试验的助手、硕士丁某对《新世纪周刊》说。利润丰厚,一般成本几百块钱吧,能卖到几千元。不过,由于规模太小,产量小,扣除人工成本、报税等,就赚不了多少钱啦。

有了试验室,李注册了一名为南京杂环精细化工科技的公司。其公司便于李接订单,也便于其采购原料。据警方称,李涉嫌 超范围经营起初,劝他别搞,风险太大,找个安稳一点的工作,卢说,她所关心的 风险即是资金:启动资金近10万元,借了那么多钱。 好闯的李没听妻子的劝告。5岁的女儿上幼儿园,转眼要读小学,妻子在一家小公司上班,月薪1000多元。也别想指望家里其他成员能够帮忙,因其哥哥贫困且至今单身,以及年迈的母亲。其实,哥哥和母亲还得靠他来生活,主要收入是他读博期间的各种补助费以及妻子的工资。他性子急,干起事情来风风火火,李的亲人这么评价他。

更让妻子担心的,则是李的健康。去年7月以来,李每次从试验室回家,带回一股浓重的化学品的味道。衣服洗完后水是绿的。国庆节前后,李和助手丁某的手开始肿大,上面布满了水疱。附近的一位菜农说,她种的菜还没长好就发黄死掉了;其他邻居也附和:三楼的窗子里常飘来刺鼻的味道 试验室附近还有一居民刚从医院做完手术回家疗养,对刺鼻的味道不适应,多次找李,要求他停止试验活动。这么搞化学品,迟早会出乱子的。该居民提醒李某道。

Thursday, June 5, 2008

北京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史 ( 连载之十七 )

(附补3195710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等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工作。

科学院党组把卫星研制列为中国科学院1958年第一项重大任务,为了保密代号叫581任务。从195710月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球物理国家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苏联卫星观测,并成立了人造卫星光学观测组和射电观测组。先后在北京、南京、上海、昆明等地设立观测站,1958年发展到12处。

581组组长是钱学森,副组长有赵九章。另设技术小组,由钱学森和赵九章主持。常参加581组会议的有王正、吴几康等。1958789三个月,581组每周开23次会,张劲夫和罗沛 霖等多次出席他们的会议。1958年初,中科院院党组研究办一所以新兴学科为主的大学,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5月上报,6月批准,8月招生。

1962年,中央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以前是管 两弹的。周总理当主任,罗瑞卿当秘书长。1964年,中国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51月,周总理批示科学院提出具体方案,因此,就在581的基础上,将651定为卫星任务的代号。19661月,宣布成立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代号651设计院。19671月之后,科学院卫星研制科研队伍、试验基地、科研设施、工厂,以及研制任务一起交给了国防部门。

1968年成立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继续完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工作。19704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上了天。)

Wednesday, June 4, 2008

“顿顿都是小牛肉” ( “随邓小平首访美国” 之四 )

邓小平和卡特是这样开始会谈的。

刚开始的时候,卡特拿出一个稿子,正准备正儿八经地念,此时邓小平已经随口说开了。卡特见状,赶紧悄悄地将稿子收起来。

当晚,白宫宴会厅举行了国宴。不知是否白宫做过前期准备与研究,几乎每顿饭都有小牛肉。以至于后来有人问邓小平:您这次来美国最大的印象是什么?邓小平操着四川口音开玩笑地说:小牛肉啊,小牛肉!顿顿都是小牛肉!

在历时8天的访问中,邓小平不知疲倦地与卡特总统以及其他美国政府领导人进行会谈。在这些会谈的过程中,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丝毫不敢怠慢和放松,对双国高层领导的合作诚意与政策意图,铭记于心。据报道,两国间对外交、经济、科技、政治甚至军事上的合作有良好开端的诚意,于是,反响比较热烈。访问获得成功。由此,我深深地被打动。对广大的美国人民来说,邓小平的访问带来了愉快和欢乐。每一个人都要见一见他,同他握握手,向他欢呼、问好。邓小平的政治家风度和招人喜爱的性格为这次访问增添了光彩,很多美国人为之感动。纽约州众议员莱斯特· 沃尔夫说:副总理肯定给美国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不但诚实坦率,而且和蔼、可亲。离开的前夜,我彻夜未眠。连夜写了一篇稿子:历史性的访问,深远的影响。

顺便也是不得不地提一下,邓小平与卡特的会谈中,提出了互换记者,要在美国设立新华社驻华盛顿分社。就这样,我被赋予了新使命,赴美担任驻华盛顿分社首任社长。两个月后,我再一次踏上赴美的旅途。

Tuesday, June 3, 2008

北京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史 (连载之十六)

(注6:张劲夫同志, 191466日生,安徽省合肥县(今肥东县)人,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1956年至196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主持中国科学院的日常工作,积极组织中国科学院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

104机的研制过程中,前苏联以中国研制计算机条件不成熟为由,建议中国派出科研队伍去前苏联,在那里成立相关研究室,从而开展研制中国的第一台大型机。据张效祥回忆道:“我们自己一样可以搞出自己的计算机,但我们也不会放弃向别人学习。” 于是,104机的研发有了两套班子。104机的研发有一组,集中在计算所筹备处,是科研,设计与调试的力量;他们主要来自中科院计算所、四机部(后来的15所)、七机部(后来的706所)和部队(后来的总参56所)等四个单位;此外,还有其他单位派来的个别人员。104机研发的另一组,以四机部738厂和科学院计算所的工厂为主,以生产与加工为其独到之处。

Monday, June 2, 2008

“内外有别” ( “随邓小平首访美国” 之三 )

说来是个巧日子,1979128日,是中国的农历正月初一,千家万户正欢度春节。爆竹声里,天光渐亮,首都机场应当不会不忙碌。虽然寒气逼人,仍然挡不住大家的热情。国家副主席李先念、副总理余秋里、王震、康世恩、陈慕华、耿飚,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外贸部部长李强等一行几十人裹着厚厚的衣服,来到机场送行。正当邓小平冲着舷窗,微笑着向送行的人们挥手道别时,机长徐柏龄带来一个消息:最新气象报告,上海大雾,虹桥机场的地面能见度只有100米!不符合飞行标准。飞机只好关机。邓小平看了看手表,神色有些着急,但是此时不能起飞,没有其他的办法。大家只好下飞机到休息室等候。

飞行专家们在讨论。中国民航局局长沈图与空军指挥员的意见不一:前者认为上海大雾有可能减弱,可以起飞,以免耽误行程;但是后者比较谨慎,认为飞行应该取消。双方意见争执难下。这时,只好直接去请示邓小平。邓小平听了,简短地说:要起飞,日程都安排好了,不能耽误!于是,他很快站了起来。大步地走向飞机。我们紧跟其后。945分,我们乘坐的波音707专机从北京首都机场腾空而起。美国东部时间1979128日下午430分,专机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南部的安德鲁空军基地,此时华盛顿的天空正飘着小雪。邓小平穿着厚厚的深灰色大衣,走了出来。严寒中,有400余人前来机场迎接,包括美国各界人士、旅美华侨等等。一条横幅上写着:热烈欢迎中国副总理邓小平访问美国!欢迎的人群手举中美两国国旗不停地挥动。

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和夫人,国务卿万斯和夫人迎上去握手欢迎。当时是不会知晓的,后来才被告知,这次美国政府的迎宾规格超出了常规。通常情况下,即使是外国元首对美国作正式访问,美方也只由高级礼宾官员到机场迎接。国务卿只在市中心华盛顿纪念碑后等待前来的贵宾。邓小平没有在机场发表讲话,即刻乘车离开机场,前往华盛顿市中心的美国国宾馆。我和其他大部分成员一样,前往麦迪逊饭店下榻。129日将近十点,邓小平夫妇与中国代表团总共22人进入白宫南草坪。这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在白宫的旗杆上与美国国旗并排飘扬。上千人的欢迎者挥舞着手中的中美两国国旗,向邓小平副总理欢呼。十点,卡特总统走出白宫。欢迎仪式开始。礼炮鸣放19响,接着仪仗队先后奏响两国国歌。卡特发表讲话,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代表美国人民欢迎你,副总理先生。今年开始了有历史意义的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今天我们又迈进了一步……” 邓紧接着致答词:尽管近30年来我们之间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但是由于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现在两国关系终于恢复正常……” 欢迎仪式结束后,邓小平、卡特一同走进白宫会议室。我作为新闻助理,紧跟其后。在椭圆形的办公室里,双方代表坐下,我的旁边坐的是安全助理凌云。

Sunday, June 1, 2008

北京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史 (连载之十五)

104机研制成功之前,有前苏联专家参与,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由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即:103机,该机定点32(二进制)位,每秒2500次,于1958年交付使用,骨干有董占球、王行刚等年轻人。103小型机是通过仿制前苏联M-3计算机制造而成,以张梓昌、莫根生为首的103机研制组,从195711月接到苏方第一批图纸开始苦战,终于将103机作为 “八一” 的献礼项目。尽管它只能运算四条指令,但却使中国计算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零的突破”。当时,为了纪念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风趣地为103机起了个小名:“有了”。

在抗美援朝期间,吴几康已在丹麦哥本哈根无线电厂工作,绕道瑞典、芬兰和苏联的西伯利亚,颇费周折,于1953年初回到北京。立刻,103机研究小组得知,在通信和电子学方面,吴几康有实践经验,便聘请他参加该机的研究工作。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偏重理论,吴几康难以开展实验工作。于是,中科院于1954年初,遂将该小组调至近代物理研究所。此后,吴几康对进口的观测正弦波示波器以改装,增设脉冲发生器和同步装置,使其成为能观测脉冲的示波器。 另外,103机研制组专为(103机的)存储,研究国外文献,开发与研制出阴极射线管和阴极射线管(示波管)存储器。在攻克此研究课题中, 吴几康先亲自设计了宽频带放大器,使微弱信号达到逻辑运算的电平;继之,和同事们经过两年多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存储功能。在吴几康的领导下,103机研制组在一个普通5英寸示波管的屏幕上,存储32×32个二进制信息;通过它,显示汉字;例如,使屏幕上显示出“电子计算机” 的字样,从而中国才有了自己的存储器,用于中国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吴几康于1959年秋参与研制我国第一台104型“大型”通用计算机,且为该机负责人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