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9, 2009

人文社会科学 与 林语堂 (连载6)

呼啦啦之间, 不得不来补贴一小段: 小结; 权当发 “牢骚”, 放 “寒” 假, 之类的; 再不成, 算讨碗 “水” 喝, 行不啦?

中国官方往欧美派留学生, 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不过中国百姓, 对于留学人员的 “好” 和 “坏” 之鉴别标准, 一直找不着 “北”。 林语堂系列连载至此, 给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 从 “承前” 出发, 相当于欧美高水准的 “学士” 学位论文质量; 继而, 向 “深厚度” 进军, 体现了欧美高水准的 “硕士” 学位论文之水平; 再迈入 “创新” 门坎, 登上欧美高水准的 “博士” 论文之殿堂; 不屈不挠和勇于进取的, 会摘取 “原创” 的果实, 而功成身就, 那可不是用贴 “博士后” 标签来衡量得了的。

那么,如何对 “海归”, 和 “海龟”, 与 “海草” 进行鉴别呢? 是否 “伯乐” 属于必不可少呀? 大家伙们说说, 表个态, 给个说法。

英国全英高等学府科研 “产出” (如:论文,结果和成果; 等等) 汇集汇总, 集中评审核查, 从头到尾, 走了三大遍以上 (初审, 复审 和 终审), 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评审, 其结果 (RAE 2008) 于2008年末出 “炉”。 英国人如此重视此次结果, 可以推测: 会对英国全英高校科研的 “投入” 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请看, “初审”: 每一个 “产出” 由三位独立评估员鉴别, 给分 (从1分至10分, 即: 由 “坏” 到 “好”), 审查的视野和角度: 有 “承前” 和 “原创”, 与 “深厚度” 和 “创新”; 级别分四级: 4 星, 3 星, 2 星 和 1 星; 其中, 大体上, 可以理解为: 4 星对应于 “原创”, 3 星对应于 “创新”, 2 星对应于 “深厚度”, 而 1 星对应于 “承前”。 “复审”: 由该领域的专家组进行, 至少两趟: 预估和核实; “终审”: 细节还没有过多的透露。 不过, 可不要绝对化哦, 记得 “中” 和 “英” 之别, 以及 “内” 与 “外” 之分吗?

让大家细化一下, 聚焦英国的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学科(领域); 在所提交的 “产出” 里, 百分之三十 (及其以上) 被判达标 “4星” 的高校共有 10 所如下:

伯明翰大学, 布里斯托尔大学, 剑桥大学, 伦敦帝国理工, 利物浦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 诺丁汉大学, 牛津大学, 南安普敦大学, 伦敦的大学学院。

而且, 他们之中, 仅布里斯托尔大学被判达标 “3星” 的产出, 不到45% (其实是 40%), 其余的 9 所大学均在 45% (及其以上); 将两者的百分比相加, 此 9 所大学达标至 “4星” 或 “3星” 的产出, 占四分之三 (强)。 另外, 从全局来看, 对各个学科 (含 “信息” 领域) 所提交的 “产出” 清单汇总之后的情况来观察, 全英审查结果大致如下: 17% 被判达标 “4星”, 37% 被判达标 “3星”, 33% 被判达标 “2星”, 11% 被判达标 “1星”, 2% 无法判别; 即: 五分之三 (弱) 达标 “3星” (及其)以上, 而五分之二 (强) 办不到 (注: 不是每个人均能完成任务的, 对提供不了 4 个研究工作产出的, 有多少就提供多少)。

由此, 不难推断, 英国的重点高校 (或学科) 与普通高校 (或学科) 的差异, 不是非常之巨大; “重点” 较之 “普通” 仅多给出 20% 的 “好” 产出而已, 对不对呀? 洋大人还是有会 “吼吼吼” 的哦:
http://www.alandix.com/blog/2009/02/04/home-education-let-parents-alone/#respond;

只不过, 洋政府的投入和产出, 以 “牛津” 和 “剑桥” 为例, 还是匹配的 (若忽略可能的统计误差与差错的话), 明戏不哟? 嗯? . . .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