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13, 2008

北京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史 ( 连载之二十七 )

1974年,康鹏提出把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 (E)、基极 (B)、集电极 (C) 利用起来完成两或三个逻辑功能的理论,简称 “E·B·C” 理论。该理论运用于小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而能完成中规模集成电路功能的效果。上海 8331 厂使用康鹏的发明生产出 “同等集成度、功能近倍增” SS-1 组件系列,被应用到由康鹏研制、5339 厂生 产、安装在向阳红 10 号导航船、远望 1 号和远望 2 号测量船上的三台 DG-1 多功能机中。随船进行遥控、遥测、与卫星导航,并在 1980 580 南太平洋洲际运载火箭发射试验中起作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对 远望 1 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时,周兴铭负责了感控分机的项目,于1978 10 月,该台百万次计算机顺利通过测试,装配在 远望1测量船上。随后,国家决定由国防科大研制 银河亿次巨型机,总指挥是慈云桂,周兴铭为该主机研制的负责人。1983 年,“银河一I 面世;接踵而至,周兴铭受命利用 “银河” 亿次机开发高速运算“仿真机”;于 1985 年,周兴铭和他的战友们告成。自 1987 年起,拉开了 “银河一 10 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的帷幕,周兴铭提出为 “银河 装备四个“中央处理器”。1992 1119 日,“银河 10 亿次巨型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填补了中国面向大型科学工程计算,和面向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并行巨型计算机之空白。 此外,上个世纪 90 年代,金怡濂被任命为“神威” 机研制的总设计师,他把 “神威” 机的峰值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 3840 亿次浮点。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