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7, 2008

北京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史 ( 连载之二十四 )

罗沛霖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工业管理局及总局副总工程师,且兼任科研处处长和科技处处长。1963年,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成立,罗沛霖转任科技司副司长。 1964年,罗沛霖等考察古巴电子和自动化行业。文化大革命中,罗沛霖受隔离审查。19697月,他被下放到河南叶县干校劳动。1972年,罗沛霖重返电子工业部,出任科技局副局长。第四机械工业部于1973115至27日,在北京召开电子计算机首次专业会议(代号 7301 会议);在‘7301会议’后,即1973 至 1975 年期间,罗沛霖(具体)组织和指导了中国最早的通用计算机系列DJS100 系列和 DJS200 系列计算机的研制工作。虽然中国自行设计研制了多种型号的计算机,但运算速度一直未能突破百万次大关。直到 1973 年,北京大学(由张世龙培养的包括许卓群、张新华在内的骨干们)与“738厂”(孙强南、陈华林等骨干们)联合研制150问世,该机使用集成电路,通用浮点48二进制位,每秒1百万次,使中国开始拥有了(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百万次” 集成电路计算机;同时,150机是中国第一台配有“多道” 程序,和拥有自行设计的“操作系统”

北大150机操作系统是由北京大学教授杨芙清领衔研制,该系统是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操作系统;对比之下,国防科大的百万次(‘远望1号’)是在其五年之后的 1978 年。1932 年,杨芙清出生在江苏无锡。1951 年从无锡第一女子中学,杨芙清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后转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71月,作为软件研究生,杨芙清被派往苏联留学。毕业时,她独立设计的分析程序被西方杂志社称为“是程序自动化早期的优秀工作”。1962 年,她以中国专家的身份前往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物理研究所计算中心工作。20 世纪 70 年代初,杨芙清接受了主持研制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任务。在 “一无资料,二无配套设备,三无经验” 的条件下, 杨芙清和从事集成电路研究的爱人王阳元同赴200号基地。为了与150机硬件研制同步,杨芙清所在的研制组背着资料,到大庆油田的108乙机上调试150机的操作系统。为了使调试中的问题能及时思索、推理和解决,他们硬是把庞大复杂的程序和数据都装进脑子里。仅用23天,百万次多道运行操作系统被调试成功,是中国自主开发的第一个规模大、功能强、支持多道运行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此外,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杨芙清又主持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 书写的操作系统(DJS240机操作系统)DJS200/XT2。总之,1973 826日,北京大学与 738 厂联合研制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 150 机及其系统问世。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