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4机研制成功之前,有前苏联专家参与,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由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即:103机,该机定点32(二进制)位,每秒2500次,于1958年交付使用,骨干有董占球、王行刚等年轻人。103小型机是通过仿制前苏联M-3计算机制造而成,以张梓昌、莫根生为首的103机研制组,从1957年11月接到苏方第一批图纸开始苦战,终于将103机作为 “八一” 的献礼项目。尽管它只能运算四条指令,但却使中国计算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零的突破”。当时,为了纪念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风趣地为103机起了个小名:“有了”。
在抗美援朝期间,吴几康已在丹麦哥本哈根无线电厂工作,绕道瑞典、芬兰和苏联的西伯利亚,颇费周折,于1953年初回到北京。立刻,103机研究小组得知,在通信和电子学方面,吴几康有实践经验,便聘请他参加该机的研究工作。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偏重理论,吴几康难以开展实验工作。于是,中科院于1954年初,遂将该小组调至近代物理研究所。此后,吴几康对进口的观测正弦波示波器以改装,增设脉冲发生器和同步装置,使其成为能观测脉冲的示波器。 另外,103机研制组专为(103机的)存储,研究国外文献,开发与研制出阴极射线管和阴极射线管(示波管)存储器。在攻克此研究课题中, 吴几康先亲自设计了宽频带放大器,使微弱信号达到逻辑运算的电平;继之,和同事们经过两年多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存储功能。在吴几康的领导下,103机研制组在一个普通5英寸示波管的屏幕上,存储32×32个二进制信息;通过它,显示汉字;例如,使屏幕上显示出“电子计算机” 的字样,从而中国才有了自己的存储器,用于中国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吴几康于1959年秋参与研制我国第一台104型“大型”通用计算机,且为该机负责人 之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