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博士生”李某看中了那么一块地方;或许,是一个适宜开 “化工试验室” 的地方:偏远、人口相对少,且房租便宜。卢某和李某是大学本科的同班同学,学的是 “化学工程” 。李的老家在安徽潜山县,自小丧父。母亲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大哥因贫还没对象,李从小学习刻苦,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卢的老家在山东,父母老弱,她和弟弟大学毕业后家无余钱,且弟弟的大学费用还是借来的。2000年毕业后,李高分考取南京理工大学的公费硕士生,改修“应用化学”,主攻“药物中间体”方向。2003年,李“硕士”毕业,而进入丽珠集团在常州的康丽制药有限公司。2005年春,他考取南京理工大学的公费“博士”研究生,仍主攻“药物中间体”。读博期间,李某想改变贫窘的念头强烈,于是,李决定开那间 “私人试验室” 。
试验室爆炸那晚,李正和一位助手在做试验。李的项目是 “药物中间体”。其试验室,是一个化工小作坊:买来酸、碱、有机溶剂等原料,制成“药物中间体”,再转卖给一些制药厂。据了解,99%的 “药物中间体” 卖给医用的西药厂,1%卖给农药厂。“最关键的是其中的技术。” 一位曾辅助李做试验的助手、硕士丁某对《新世纪周刊》说。利润丰厚,“一般成本几百块钱吧,能卖到几千元”。不过,由于规模太小,产量小,扣除人工成本、报税等,就赚不了多少钱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