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分社办公室有消息,美国乔治敦大学战略国际中心主任雷·克莱因在新加坡作报告,称中国应 “恢复文明的行为准则” 和 “宣布对台湾不使用武力”,称台湾是美国的 “盟国”,在台湾问题上指责北京 “公然干涉美国的内政”。似乎此人有来头,其讲话影响美国之视听与国策。(1980年) 11月29日,我赶写了一篇评论,指出 “堂堂美国战略家竟然弄不清谁干涉了谁的内政”, “似乎把人们带到了弱肉强食的时代”, “实在使美国丢丑”。 文章由总社给发,迅速引起反响。 美国一些大报纸转载,如:《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旧金山纪事报》,大多援引发表的原话。《旧金山纪事报》的一名记者给我打电话:“看了你写的文章,一口气读完了!祝贺你!你一来就出名了!” 里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理查德·艾伦发出通报,指出克莱因说的话不代表里根政府,并告诫白宫的顾问不得在外边胡说。克莱因本来可以当大官,但捅了这个娄子,官也丢了。很快,艾伦专门派人来核实,问我是否看到了他们的通报,声明不想引起中国的误会。
Monday, June 30, 2008
误会与不满 ( “随邓小平首访美国” 之六 )
Sunday, June 29, 2008
北京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史 ( 连载之二十 )
1958年,在北京大学教授张世龙领导下,包括王选(当时还是学生)在内的北大师生与空军合作,自行设计研制了数字电子计算机“北京一号”,并交付空军使用。为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到北京大学北阁“北京一号”机房参观了该台机器。同一时期(1958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在计算机系(‘哈军工’解散后成为‘国防科大’一部分)慈云桂教授和海军系柳克俊的领导下,与海军合作自行设计的“901” 计算机交付海军使用。在901机之后,在哈军工海军系康继昌的领导下,与空军合作自行设计的“东风113” 空军“机载”计算机交付空军使用。随后,1961年,柳克俊领衔研制的国产晶体管军用计算机,交付海军使用。另一方面,1958年9月8日,慈云桂所带领的研究小组,研制成功(代号901的)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每秒2千次。1962年,慈云桂的弟子周兴铭,研制成功用于鱼雷快艇上的,数字式指挥仪,即:901晶体管计算机样机。1964年,该小组自行设计晶体管计算机441B机(浮点40二进制位,每秒8千次),且研制成功,骨干有康鹏等人。1965年,441B机改进为每秒2万次。
Saturday, June 21, 2008
小悟有三
余闻浊富之人,多有惮忌。清贫之士,常系情丝。是故珠被锦帐,覆子午惊梦。糠枕芦席,托长夜孤思。
余闻鸿雁迁飞,偶遭风暴而折翅。麋鹿逐雨,竞入湍流而轻生。是故陋室残扉家中,总生忠耿之烈。草茎杂木园里,遍藏孝恪之魂。
Tuesday, June 10, 2008
北京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史
谢谢孙踊有心找到了这篇文章。尤其有关家父的一些报道,虽然已知,但仍觉感动。
文章中提及的北大数学系董铁宝先生,家居燕东园,与我家距离不足百米。
董先生有两子,次子比我年长几岁。文革初无事,他常常带着我们玩儿,也听过董先生珍藏的古典音乐唱片。
不辛的是董先生文革开始不久即离开人世。家父为此痛心不已,但当时自身难保,已经没有任何说话的份儿了。
董家儿子因是在美国出生,70年代末即赴美。现在也不知定居在何处?
转眼之间,世事纷扰,一晃40年去亦。
补遗 ( “私人试验室爆炸造成多人伤亡” )
洋教头的口头禅:“Why speaks the bloody obvious?”
“短平快” 与私人试验室 ( 集6 )
“本人欲筹建一私人试验室!需要点资金,仅利用私人业余时间与节假日等,赚点小钱,本人学的是有机合成。” 在一家化学专业网吧里,类似的帖子层出不穷。“某些试验成果,比如 IT、物理电路、化学等领域的试验成果,能够带来短期内的经济变现。”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在读” 研究生赵蕾对《新世纪周刊》如是说,且经常耳闻有人私下设试验室,做些“短平快”的试验,将试验成果销售给一些小厂,助其研发新的化工产品。“这些私人试验室,规模不大,常常缺乏严格的选址,也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隐患很大。” 北京化工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指出;比如,很多在读研究生、博士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技能,为了加入向钱看的浪潮,他们不满足在学校实验室进行“纯” 学术性的实验操作,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设立自己的私人试验室。那教师还指出,目前,中国类似的现象普遍,问题接踵而来。“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都有严格的监管,设立时也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包括对实验室安全设备、硬件能力和实验员操作水平以及紧急避险能力的测试,而这些,在私人试验室那里,几乎难以兑现”。 “私人建试验室,无论哪个领域,其便捷的办法是通过网络相关论坛、QQ 群来彼此联系,购买或交换试验器材。另一方面, 试验室选址常常选用普通民房,一旦出事,必是惨剧;化学试验室是存在有爆炸可能的,且强酸也属危险化学品。” 北京大学一位要求匿名的化学 讲师对《新世纪周刊》坦言。“有些私人试验室与有关厂家之关系存在问题,厂家是利益诉求第一,催促早出成果,顾不上督促私人试验室的安全防范工作。有些厂子,在与私人试验室签合同时,也忽略了在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时其责任认定与承担。” 那个化学讲师不得不提醒道。上海交通大学高分子研究专业的王姓老师则说,私人试验室散落各处,要想真正监管,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城市管理的多个部门来协同合作。现在,无辜受害者程氏一家人想找到房东郁某。“我们不会去找李博士,他的家穷,我们只好找房东索赔。不难想象,如果不是房东把房子出租给他人做那该死的试验室,我们家一老一小是不会丧命的,我二弟也不会受重伤。” 而在神志清醒时,李某会对日夜服侍在旁的哥哥说:“我只想活下去。”
Monday, June 9, 2008
北京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史 ( 连载之十九 )
(附补4:对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是二机部负责,而对导弹的研制是国防部五院(后来的七机部)负责。中科院为了落实 “两弹一星” 的研制任务,分为两个口:其一,是计划局,承担管理不属国防任务的单位;其二,是新技术局,承担管理国防任务的单位。参加 “两弹一星” 研制任务的科学研究人员占全中科院科研人员的2/3。钱学森任科学院新成立的力学所所长以后,迅速聚集好多优秀科学家。在中关村建起力学所大楼。因为空气动力学需要做风洞试验,中央拨出500吨钢板供力学所建风洞。当时,陈赓大将担任哈军工院长,专门向钱学森请教关于导弹问题。钱学森说:“我是要建议我们国家搞导弹,这是很重要的军事武器,将来一定要大发展!”该建议送到中央以后,周总理很重视。当即,彭德怀(国防部长)和周总理让钱邀请在京的几位元帅,对钱搞导弹的建议进行讨论。周总理请元帅们提意见,所有参加讨论的元帅都赞成。很快,中央决定要搞导弹。之后,在国防部下成立第五院,把钱调去当国防部五院院长。另,组织工作由总参通讯部部长王诤同志(副院长)和刘有光(政委)负责。
Sunday, June 8, 2008
观察卡特及其他 ( “随邓小平首访美国” 之五 )
白宫的两任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成为好友。另外,国务院重要官员沃尔福威茨,还有威信高的议员亨利·杰克逊,成为经常互邀到家里做客的对象。每次人数不多,在一起谈得深入、透彻。
Saturday, June 7, 2008
北京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史 ( 连载之十八 )
对于104机研发的两套班子来说,其代表人物分别是金怡濂和高兆庆。金怡濂院士早年被选派赴苏学习计算机技术,回国后参加104机的研制。之后,他提出双机并行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首次在中国大型计算机系统中采用双机并行处理技术,且获成功。据高兆庆回忆,1957年10月,二机部十局科技处处长王正找到738厂(总工程师)高兆庆,说:“要搞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机)运算弹道火箭,有没有兴趣?” 为此,高兆庆翻阅(大量)国外资料,发现1956年日本富士通集团生产,日本第一台计算机,理应出自其“交换机” 厂。深受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而如法炮制。究其根源,是日制计算机与交换机之生产工艺相当相近而已。
Friday, June 6, 2008
楼上的 “试 (实) 验室” (集5)
2007年11月,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博士生”李某看中了那么一块地方;或许,是一个适宜开 “化工试验室” 的地方:偏远、人口相对少,且房租便宜。卢某和李某是大学本科的同班同学,学的是 “化学工程” 。李的老家在安徽潜山县,自小丧父。母亲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大哥因贫还没对象,李从小学习刻苦,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卢的老家在山东,父母老弱,她和弟弟大学毕业后家无余钱,且弟弟的大学费用还是借来的。2000年毕业后,李高分考取南京理工大学的公费硕士生,改修“应用化学”,主攻“药物中间体”方向。2003年,李“硕士”毕业,而进入丽珠集团在常州的康丽制药有限公司。2005年春,他考取南京理工大学的公费“博士”研究生,仍主攻“药物中间体”。读博期间,李某想改变贫窘的念头强烈,于是,李决定开那间 “私人试验室” 。
试验室爆炸那晚,李正和一位助手在做试验。李的项目是 “药物中间体”。其试验室,是一个化工小作坊:买来酸、碱、有机溶剂等原料,制成“药物中间体”,再转卖给一些制药厂。据了解,99%的 “药物中间体” 卖给医用的西药厂,1%卖给农药厂。“最关键的是其中的技术。” 一位曾辅助李做试验的助手、硕士丁某对《新世纪周刊》说。利润丰厚,“一般成本几百块钱吧,能卖到几千元”。不过,由于规模太小,产量小,扣除人工成本、报税等,就赚不了多少钱啦。
Thursday, June 5, 2008
北京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史 ( 连载之十七 )
(附补3: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等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工作。
科学院党组把卫星研制列为中国科学院1958年第一项重大任务,为了保密代号叫581任务。从1957年10月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球物理国家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苏联卫星观测,并成立了人造卫星光学观测组和射电观测组。先后在北京、南京、上海、昆明等地设立观测站,1958年发展到12处。
581组组长是钱学森,副组长有赵九章。另设技术小组,由钱学森和赵九章主持。常参加581组会议的有王正、吴几康等。1958年7、8、9三个月,581组每周开2到3次会,张劲夫和罗沛 霖等多次出席他们的会议。1958年初,中科院院党组研究办一所以新兴学科为主的大学,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5月上报,6月批准,8月招生。
1962年,中央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以前是管 “两弹” 的。周总理当主任,罗瑞卿当秘书长。1964年,中国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5年1月,周总理批示科学院提出具体方案,因此,就在581的基础上,将651定为卫星任务的代号。1966年1月,宣布成立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代号651设计院。1967年1月之后,科学院卫星研制科研队伍、试验基地、科研设施、工厂,以及研制任务一起交给了国防部门。
1968年成立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继续完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上了天。)
Wednesday, June 4, 2008
“顿顿都是小牛肉” ( “随邓小平首访美国” 之四 )
邓小平和卡特是这样开始会谈的。
Tuesday, June 3, 2008
北京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史 (连载之十六)
(注6:张劲夫同志, 1914年6月6日生,安徽省合肥县(今肥东县)人,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1956年至196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主持中国科学院的日常工作,积极组织中国科学院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
Monday, June 2, 2008
“内外有别” ( “随邓小平首访美国” 之三 )
说来是个巧日子,1979年1月28日,是中国的农历正月初一,千家万户正欢度春节。爆竹声里,天光渐亮,首都机场应当不会不忙碌。虽然寒气逼人,仍然挡不住大家的热情。国家副主席李先念、副总理余秋里、王震、康世恩、陈慕华、耿飚,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外贸部部长李强等一行几十人裹着厚厚的衣服,来到机场送行。正当邓小平冲着舷窗,微笑着向送行的人们挥手道别时,机长徐柏龄带来一个消息:最新气象报告,上海大雾,虹桥机场的地面能见度只有100米!不符合飞行标准。飞机只好关机。邓小平看了看手表,神色有些着急,但是此时不能起飞,没有其他的办法。大家只好下飞机到休息室等候。
Sunday, June 1, 2008
北京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史 (连载之十五)
在104机研制成功之前,有前苏联专家参与,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由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即:103机,该机定点32(二进制)位,每秒2500次,于1958年交付使用,骨干有董占球、王行刚等年轻人。103小型机是通过仿制前苏联M-3计算机制造而成,以张梓昌、莫根生为首的103机研制组,从1957年11月接到苏方第一批图纸开始苦战,终于将103机作为 “八一” 的献礼项目。尽管它只能运算四条指令,但却使中国计算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零的突破”。当时,为了纪念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风趣地为103机起了个小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