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13, 2009

人文社会科学 与 林语堂 (连载7)

(版本三; 咋搞的, 版本一二, 去向不明了呢?)

林语堂 与 其人文社会科学的形式化 (其六)

上回, 在连载 5 给出的那个小例子, 说明现有的数学和逻辑理论, 无法回避的现状; 它让大家去呼唤能人志士来攀高峰, 去解决该例子所面临的 “困惑”; 大家已经厌倦了那种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的解决方式, 希望能有一揽子方案出台, 即: 出现全面解决问题的 “突破”; 如此良好愿望不可以认为是过于 “奢侈” 吧? 当然, 企盼 “指日可待”, 实属 “无稽之谈”, 对不对嘛?

回过头来, 不妨看看, 在已有的理论里边, 是否存在解决的门道?

首先, 补漏: 林的形式化 (系统) 的例子里, 还给出过, 海涅的 P = (3,3,4,3) 和 坡 (美国侦探小说的鼻祖)的 P = (3,4,1,4), 现补贴上。

接着, 探讨对该系统的另一种现代化 “包装”; 比如, 将它与生物学相结合, 即: 认定 P 为 “染色体”, 且以为 R, D, H, 和 S 是该染色体的 “基因”; 在连载 2 里给出的, “英国人” 之四元组, 可转化为 “染色体” 多项式, P(English) = 3a + 2b + 2c + 1d 或 P(English) = (3*a) + (2*b) + (2*c) + (1*d); 继而:

P(French)= 2a + 3b + 3c + 1d, P(American)= 3a + 3b + 2c + 2d,
P(German)= 3a + 4b + 1c + 2d, P(Russian)= 2a + 4b + 1c + 1d,
P(Japanese)= 2a + 3b + 1c + 1d, P(Chinese)= 4a + 1b + 3c + 3d;

P(Spakespeare)= 4a + 4b + 3c + 4d, P(Heine)= 3a + 3b + 4c + 3d,
P(Shelley)= 1a + 4b + 1c + 4d, P(Poe)= 3a + 4b + 1c + 4d,
P(Li Po)= 1a + 3b + 2c + 4d, P(Tu Pu)= 3a + 3b + 2c + 4d,
P(Su Tungp’o)= 3a + 2b + 4c + 3d。

对上述染色体 “多项式” 组的基因 (库) 取值时, 不妨均取值 0.25, 即: 基因库 M = (a,b,c,d)= (0.25,0.25,0.25,0.25); 则, 该组多项式之值, 会一一对应于连载 4 里给出的那些 (算术) 平均值, 且海涅的平均值是 3.25 和 坡的平均值为 3.00; 更正: 法国人的平均值应该是 2.25, 而以前给的是 2.75。

可称上面那些染色体多项式 (组) 为 “林语堂” 方程式 (组)。 精于 (计量) 经济学的, 会 “心领神会 ”(如: 林语堂方程式 P = aR + bD + cH + dS); 攻人工智能的 (如: 数据挖掘) 或玩数学的 (如: 线性代数 或 矩阵代数), 通过他们, 某些基因 (遗传 )算法 (计算) 或 矩阵算法 (计算), 可被移植过来; 比如: 文化基因库 W = (R,D,H,S) 和 生物基因库 M = (a,b,c,d), 则 林语堂文化生物矩阵 P = (横向行 W) * (竖向列 M)。 此外, 衷于 “逻辑学” 的, 大可不必 “走投无路”; 参照进化过程, 即: 从经典逻辑 (古典逻辑) 转化为 “直觉逻辑” 或 至 “非单调逻辑” 以及 “模态逻辑” 之过程, 有效移植, 会不可能吗? 让人文社会科学的实用形式 (化) 系统早日来临, 而努力奋斗。

注: 国人若以入读 “北大” 和 “清华” 为人才标准的话, 那么每年 5 百万考生 中有约 5 千人 是属于成功者的行列 (即: 0.1% 人才教育和培养成功率), 则如果以此来推算的话, 全国应当有上千万 (人才) 散落人间。 所以, 如果您认定自个儿是个人才的话, 您就不会是一个 “孤家寡人”。

(人文社会科学 与 林语堂系列 连载完)

No comments: